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乐哥的博客

知识大拼盘

 
 
 

日志

 
 

五胡传奇之一声叹息(5.1)  

2010-08-21 21:07:34|  分类: 血仍未冷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最早见于春秋战国之际,原在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广大区域游牧。

西汉初期,氐人各部已经“自有君长”,众多分支,各有称号; 作为统治阶级之中进行社会组织的代表“王”、“侯”亦已形成。

东汉起陆续内迁,主要居于今陕西、甘肃、四川等地,从事畜牧、农业生产。魏晋时期开始大量接受汉族文化和生产技术; 居住形式逐渐倾向农业民族的定居

 

氐族自称“盍稚”,“氐”为其他民族对之称谓; 魏晋以降,逐渐成为氐人自称。此名似乎与分布在秦陇、巴蜀之间崇峻相接的地势有关--“氐”即为坡地、山地之意; 而氐人,顾名思义,就是山地居住的乡民。如陇阺等。

由于氐、羌相邻,先秦人常视之为氐地之羌; 然又觉其与羌有别,因而称为“氐羌”,或单称“氐”。孔晁在《逸周书·王会篇》“氐羌以鸾鸟”的注中就曾提到: “氐羌,氐地羌,羌不同,故谓之氐羌,今渭之氐矣。”

 

翻遍史籍,我们找不到一处关于氐人五官样貌面部特征的描述,皆是相较发式服装语言等方面简单差异的记录

因为氐人的样貌体征没有任何特殊描述--说明其时氐人与汉人的区分主要是通过发形衣着来进行的--两者面部没有差异肤色亦无不同应该同属蒙古人种

氐人的服饰有自己的特点: 尚青、绛及白色。善织殊缕布,喜穿麻布衣。

氐人亦有自己的语言,由于与汉族等杂居共处,又兼通汉语--《魏略·西戎传》云: “其自还种落间,则自氐语。”

氐族除去保留一些部落的组织形式外风俗几与汉族相同--如姓从汉姓婚礼要备六礼等等以上可知氐族分布地区距离中原文化不远汉化的深度广度与速度为是时其他诸胡所无法比拟的

 

关于氐族的起源,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说氐、羌同源而异流; 一说氐、羌虽然自古关系密切,然而是两个不同民族。

前者认为殷商与西周时期,氐族尚未从羌族中分化出来。

《尚书·牧誓》提及商朝末期周率“蜀、羌、髳、微、卢、彭、濮人”伐商,有羌无氐。殷周甲骨卜辞中,虽已出现“氐”字,如武丁朝的卜辞“雀取氐马羌”、“牧氐羌”、“氐羌刍五十”等,却非族称。春秋战国时始以“氐”作为族称,如《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 “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根据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注释: “互人国即《海内南经》氐人国。氐、互一字盖以形近而讹,以俗‘氐’正作‘互’字也。”说明春秋战国时已有“氐人”存在。不过在先秦史籍中往往氐羌连用或者并称。

由于“羌”先见于文册记载,氐羌又往往连用或者混用。再据《山海经·大荒西经》,氐与羌均被认为是炎帝后裔,炎帝为姜姓,氐人酋帅与羌人首领相同,亦多姜姓。因而认为“氐羌同源,氐出于羌”。

刘宋史家范晔在《后汉书·西羌传赞》中明确记录: “金行气刚,播生西羌。氐豪分种,遂用殷彊”。北宋文家丁度等《集韵》亦云: “氐,黎都切,音低,羌也”。

或曰氐人为汉化的羌人。其最终形成单一的民族,是因为部分羌人部落从高原迁往河谷,自游牧转向农耕,并与周围汉族频繁接触的过程中,受汉族先进经济与文化的影响,使本身经济、语言、文化发生变化所致。

又有认为氐是秦人为了区分不同地区居住的羌人,将居于关中附近地区以羊为图腾的羌称为“氐”(古代“氐”通“羝”,羝就是公羊的意思)。或说氐是低的意思,氐羌就是低地之羌,居住于河谷地带的羌人就叫“氐人”。在秦汉时“氐” 已经是一个单独的族称

 

后者则认为氐、羌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两个民族。

古代氐、羌居于西方的河湟地区--皆为西戎--境地相邻,多错居杂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从羌、氐的原始分布、经济生活、服饰习惯等方面来看,两者的差别还是相当地大--“氐”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与“羌”自古就是两个不同的民族。

那么,氐族的先人究竟来自何方?魏晋学者鱼豢在《魏略·西戎传》中称氐人“乃昔所谓西戎在于街、冀、獂道者”。街、冀、獂道均属于其时天水郡治--街,即街泉县(今甘肃庄浪); 冀县(今甘肃甘谷); 獂道县(今甘肃陇西)。鱼豢所言“氐”之先人为街、冀、獂道地区诸戎,正与氐族的传统分布相符。《史记·秦本纪》记载了孝公元年(公元前361)秦孝公斩西戎獂王之事,獂王疑即氐王。可知街、冀、獂道之戎,似为氐族源流之一。

另外,亦或认为,“氐”与“三苗”似有渊源关系。“三苗”是中国古代传说里面重要的部落集团,与华夏先民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尚书》之《舜典》、《大禹谟》、《臯陶谟》、《禹贡》、《吕刑》诸篇中均记有“三苗”事迹。

“三苗”最早分布地带北达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与作为华夏文化来源的仰韶文化分布区紧密相连,由于华夏集团向南扩张,三苗不得不向西向南迁徙。

一支沿汉水向西北迁徒,迁徙到渭水上游和岷山以北的地区,亦即后来氐族的原始分布中心; 一支则向南迁徙至鄱阳、洞庭湖之间,后复向西移,逐渐分布于湘西、黔东一带,其中一部分成为今天苗族的先人。

因此,或有认为“三苗”西徙和南迁的两支分别成为氐族和苗族的渊源之一。

 

综上所述,氐族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史籍中。其来源可能与“三苗”以及街、冀、獂道之戎有关。同时,由于与羌族相邻,复杂居共处,亦吸收些许羌族成分。汉魏以降,氐族已然形成一个较为强大的共同体。

 

 

 

 

       注: 五胡十六国地图

 

五胡传奇之一声叹息(5.1) - 乐哥 - 乐哥的博客

 

 

  评论这张
 
阅读(1703)|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